今天看到一句話跟我的觀念很不謀而和。「如果要這個世界好,先從自己做起,不一定是什麼豐功偉業,而是善待@we.heyheyho」
善良是一種蝴蝶效應。
環保從來不需要做給別人看,或是炫耀,而是一種習慣,而我相信這個態度會傳染給身邊的人。
在大學時期,我有一個同學的家庭,非常認真於實踐環保 @wanzi.liu,她自備環保餐具到學校使用。一開始看到會覺得”也太麻煩了吧!” 但好像也沒那麼麻煩,只不過是在用餐後除了洗手多洗一雙筷子。
不知不覺,我們這群朋友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餐具、水壺。環保變得理所當然。
「這好麻煩!」
「用這個好丟臉!」
「唉啊!沒差你一個啦」
我從來不覺得重複使用是丟臉的行為。每個東西的價值都不應該只是一次。
當我們看到海洋污染、動物生活環境惡劣,地球氣溫不斷破紀錄。大家一邊讚嘆媒體報導著如何如何減少垃圾的方式,一邊卻在短短30分鐘的用餐,用掉3根吸管喝飲料、1套完整的塑膠餐具。因為沒差,因為很方便。
初到新加坡生活時,對於這裡塑膠的使用範圍,覺得恐懼。在台灣早就不會見到的保麗龍餐具、塑膠袋裝滾燙熱飲、超市購物的double bag(套2層塑膠袋)裝法和很難找到分類垃圾桶的居住空間。都是文化衝擊...
但沒隔多久就看到了這則新聞
難以消失的塑膠!可生物分解塑膠袋,埋土三年後仍完好
雖然許多人說,垃圾分類是低階勞動工作者的職責,但我在新加坡生活的6年,沒有停止過自行垃圾分類,甚至在我看到各種塑膠濫用和食物浪費的生活習慣後,我更加堅持自己對環保的初心,也學習著能更「減少」的生活方式。
我不是偏激的實踐者,我還是會使用塑膠製品,但我會選擇自己能做到最心安的方式。
我重複使用塑膠製品到無法使用為止。
我只使用可填充的清潔用品。
我攜帶已有的塑膠盒去購買雞蛋、肉品。
出國旅行時,自備餐具與盥洗用具。
我不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。
拒絕過度包裝。
拒絕過度包裝。
其實環保是一種成就感,與自己的競賽。當我發現一個新方法來減塑時,心靈會覺得富足。
有時也會問自己在堅持什麼?為了省一個盒子要特地去傳統市場買菜,有必要嗎?
看看海洋,為了地球🌍 值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